日前,由河海大学主办的“新阶段新格局新治理:人才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河海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福建、贵州、江苏7省的代表和25所高校及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150名专家、学者和基层人才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建设人才强国目标分别作主旨报告,探讨了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新定义、新规律、新模式、新理念及新发展格局下人才工作的战略任务等基本理论问题。还就新发展格局下人才创新活力激发、人才高质量发展战略、区域地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及人才评价改革等热点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人才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需要新探索,亟待新治理——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 吴江
人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一是国内人才的非均衡性发展模式。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的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如何推动内循环发展的人才良性结构,解决人才非均衡发展导致的恶性循环模式;二是国际人才的非对称性竞争态势。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在面对非对称性的人才竞争中,如何构建非对称思维模式,形成以我为主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三是人才政策的非常态化生态效应。地方和部门政策的碎片化、应急化、博弈化,造成整体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内卷化。对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仅没有冲击,反而增强了体制性的群体阻力,如人才流动、评价、激励制度改革步履艰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的改革任务艰巨。如何把“揭榜挂帅”变为常态化的体制机制等。
人才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定义:如新职业决定创新人才,数字转型决定跨界人才,创新速度决定潜力人才,自组织平台决定众包人才,协同创新决定团队化人才等。
人才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索新规律:如“群盲涌现”成长规律、“需求回弹”成长规律、“加速循环”成长规律、“松散耦合”成长规律、“高风险性”成长规律。
人才高质量发展需要治理新模式:营创环境治理,创新人才消费、生产、塑形起步的生态环境,构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模式;韧性发展模式,人才危机的常态化、开放性、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混搭政策体系,部门、地方政策的混搭与杂交效应。
构建以国内人才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人才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人才新发展格局——河海大学教授 赵永乐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就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那么新发展阶段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是什么?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就是顶层设计。
一目标:即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十四五”期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让我国成为世界主要营智中心、主要人才高地;
二地位: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四尊重方针和三遵循规律: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科技发展规律;
两“主”一“活”:即以人才发展方式为主题,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以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使人才的生产、流通、使用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人才供给体系对国内人才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人才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的人才需求;“一活”就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两个“动力”:即一改革,二开放,增强人才发展双动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人才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人才循环提升国内人才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一个“格局”:即以国内人才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人才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人才新发展格局。人才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整体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发展格局中起引领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人才新发展格局是关键。
强的人才、全的要素、大的平台、优的生态——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汪怿
未来人才发展新策略:新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先的意识——强烈的人才意识,战略意识、未来意识、领先意识;突出人才引领作用,以人才优势推动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的形成;以人才链有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融合。
宽的视野——以百年未有之变局,长远的历史视野;以全球视野、开放策略,嵌入全球人才网络。
广的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远的谋略——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
强的人才——能引领潮流的创新创业创意的人才,集聚影响创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创意人才;掌握资源的人才,全球资本、信息、技术、社会网络资本、人才资源的人才,推动人才与资本、技术、信息高度融合;具影响力的人才;具发展潜力的人才,小青新(小微企业、青年、新兴业态);能有效治理的人才。全的要素——资本、技术、信息、人才有效的互动。
大的平台——出台明晰产业政策,发展企业、集聚人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跨国公司总部建设,建立标志性人才发展平台,构建新一代科技园区。
优的生态——人才友好型发展环境:先生指数(机会优势、服务优势、制度优势),太太指数(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社会文化),奶酪指数(国际化程度、国际链接)。
好的制度——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善的治理——建构符合现代人才治理体系。智的技术——AI、互联网。
打造人才循环生态大格局,助推区域人才高质量发展——贵州人才发展研究所所长 王见敏
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简单以人才规模论英雄,不被短期人才绩效指标的波动所左右;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人人尽可成才的社会氛围,推动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培育人才生态环境推动人才绿色(稳健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人才开放交流实现人人尽展其才新局面,推进区域人才共享实现才尽其用新格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人文环境匹配——吃住生活环境、气候环境、人文氛围。
产业匹配——产业链完整性、一二三产结构匹配、产业与人才匹配、人才与创新链和价值链匹配。
资源匹配——自然资源匹配(土地、矿产、农林、气候、降水)、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产业基础、创新资源、人才教育供给。
制度匹配——制度创新引领,释放各类资源活力,尤其是人才。
打造人才循环生态,就是人才创新活力稳步激发,人才平台体系逐步丰富,区域人才工作队伍健全,人才投入机制实现多元,人才评价机制逐步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实现协同,人才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高质量人才评价标准重构不是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指挥棒,而是初心的回归——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 殷凤春
高质量人才评价的导向。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将破“五唯”问题从隐性转为显性,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呼吁转为政府的行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高质量人才评价的理念。高质量人才评价标准重构不是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指挥棒,而是要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回归人才引进的初心、回归人才使用的初心、回归留住人才的初心,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评价机制。
高质量人才评价的标准。不唯数量看质量、不唯帽子看作用、不唯奖项看贡献、不唯职称看发展、不唯学历看能力。
高质量人才评价的路径。建立起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命运共同体。建立起专业化、国际化的学术期刊协同体。建立起交流、监督和评价数字管理平台。强化过程性评价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法则,加大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核算。建立有“态度”的理性评价主体联盟。建立有“生命”的自调适评价环境。
高质量人才评价的内容。突出品德评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能力,使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突出业绩导向,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尊重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建立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重视成功,宽容失败。坚持分类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才的理性需求。坚持代表性成果作用评价。重点考察成果在解决学科重大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上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