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提正处,95后升副总,居委大多90后!招贤纳士,临港为何这么敢?

作者:杨欢发布者: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3-08-04浏览次数:10

炎炎夏日,2023高校应届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到哪里定居?对年轻人来说是重要的选择。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上海东南角。临港新片区承载国家战略,建设热火朝天,人才政策优异,生活成本低廉,因而备受年轻人青睐。

夏日傍晚,滴水湖畔,火烧云红透半边天。漫步在环湖跑道上,迎面吹来的微风拂去燥热,不时有人结队骑车穿梭而过。新开的朵云书院人气爆棚,阅读空间座无虚席,小夫妻带娃低头读书、抬头看湖,享受精神食粮和视觉盛宴的双重满足。沿湖一圈,塔吊林立,高楼栉比。一幢建筑物外立面的电子大屏幕上写着标语: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


图说:朵云书院·滴水湖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下同)

与上海厚重的历史相比,临港的确很年轻。21年前,临港所在地还是一片滩涂,随着2002年洋山深水港工程启动,作为配套陆域项目,临港开发也于当年正式拉开大幕。吹沙、填海、造地,港开,桥通,城用,随后几年间,以滴水湖为核心展开的临港片区规划蓝图,一点一点变为现实,一座新城屹立东海之滨。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提出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平地兴起一座城,临港出生就“身负使命”,新片区成立后,更是“重任在肩”,成为近年来中国最受关注的新城。独特的背景决定了,临港是由无数年轻人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新城,活力四射。同时,临港也求贤若渴,需要更多年轻人才加入,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选择临港,选择了未来

记者扎根临港新片区采访将近四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选择临港就是选择未来”。今年3月20日举行的“‘滴水向海 智领未来’——2023年临港新片区全球人才云聘会”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改处处长吴群峰直播带货——宣介临港。

他说:“临港是一座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新城,还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正如她20岁的年纪,仍然是个少年,还显稚嫩。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来,因为这里有未来,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也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临港每一天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她原本就是沧海变桑田,现在更是日新月异。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选的其实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对于一个正在面临选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最让人兴奋的事情就是和一座处于上升势头、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城市一起成长。”

84年的吴群峰出生农村、北大毕业,选择了上海临港作为自己干事创业的舞台,一待就是九年,从刚出校园的职场“小白”成长为临港管委会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他从基层做起,曾担任滴水湖馨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滴水湖馨苑是临港地区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前,吴群峰天天驻守市发改委,参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的制定。2019年11月18日,新片区管委会内设机构调整,吴群峰到“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和其他年轻的小伙伴一起研究“如何闯出一条新路”。

图说:宜居的环境已成为临港吸引人才的重要加分项之一

吴群峰亲历了许多“临港第一”的诞生,说起这座城市的好,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我看来,临港是时代的最前沿、开放的最前沿、发展的最前沿,是让你能够在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梦想的巨大风口。临港这个舞台足够大、这个平台足够好,无论你有多大的才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

有些人因为看见所以选择相信,有些人因为相信才能够看见。临港投控集团党委委员、审计监察室主任金文利来临港的时间更早。20年前,她还是一家银行的信贷部主管,每天出入光鲜亮丽的陆家嘴写字楼。跳槽到临港,在身边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置信的选择。那时临港还鲜为人知,偏僻且荒芜,滴水湖在挖,到处都是农田,没有可办公的场所,从陆家嘴开到临港弯弯绕绕近两个小时。2004年,金文利加入临港城投(临港投控集团前身),面临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两港大道(一期)建设。连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航空港的两港大道建设项目,不仅是临港新城第一条跨区域市政道路,也是首个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拉开了新城建设序幕。时间紧、任务重,建设需要钱,钱到哪里搞?金文利每天游走于各大银行间,苦口婆心,请求支持。“那时的临港什么都没有,别人凭什么支持你?我只能拿着临港的规划去谈,让大家看好临港的发展,相信临港的未来。”

2005年10月10日两港大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2021年7月3日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主线通车,从临港新片区驾车行驶至浦东国际机场时间缩短至25分钟。每每行驶在这条临港交通“主动脉”上,看着车辆川流不息,金文利心潮澎湃。“如果说环境艰苦,开发早期才是真的苦。每个人一来,心里难免有落差,但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选择投身临港的人,都是想做事的。大家身上冲劲十足,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股劲使得内心坚定,会和这座城市深深连接在一起,荣辱与共。如果再让我选,我还是会选择临港。”

要想富,先修路。和临港年轻人攀谈交流,能明显感受到“开路先锋”的拓荒者精神。翻阅资料,这种精神有迹可循。南汇新城所处区域在南汇、浦东两区合并前,原属南汇区(县),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陆较晚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水灾、旱灾、虫灾、瘟疫几乎连年不断。每次海溢,总有成百的村庄被毁,上万居民被淹,灾后田园荒芜。但是,人们并没有被灾害所吓倒而迁徙,而是积极地通过修筑海塘,改造荒滩,英勇地和灾害作斗争,赢得繁衍生息的土地。在农业社会,靠海吃海。古代,渔民下海捕鱼从芦苇中向东南出海,渐渐地从芦苇中踩出一条小路。日积月累,路越踩越宽,也越踩越低,冲出一条深漕,渔民给这条深漕随意起了一个名字叫“路潮港”。这也是芦潮港地名的由来。

因港而生,因港而兴,面朝大海,无惧风雨,披荆斩棘。记者访谈了许多临港年轻建设者,询问他们选择临港的原因,答案如出一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得怎么样,取决于我们干得怎么样。”

相信未来会更好,眼下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白纸上画图,迷茫、修改是必经的历程,也正因如此,才留给年轻人大有可为的空间。

留住人才,要留住人心

不可否认,临港发展过程中,有掌声也有质疑声。临港距离上海市中心75公里,从无到有、三面临海的地理条件又使得它具有偏居一隅、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硬伤。许多人没来过,更谈不上了解。一些道听途说也十分夸张:“那里太远了”“很荒的,路面上都看不到人”……

 图说:滴水湖西岛中银金融中心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中,建成后将成为临港新片区标志性建筑

没买车前,记者往返市区和临港,会搭“顺风车”。有一次遇到的司机是位搞技术研发的小伙,聊天中得知,他们公司来临港后,大量招聘外地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从头培养的年轻员工对临港更有感情,也更能适应新环境。

上海炫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骁是个年轻创业者。刚到临港时,也有员工抱怨路太远、不适应。但他从未动摇过扎根新片区发展的决心。问及原因,吕骁答道:“我要在临港培养的,是公司十年后的核心。”

1995年出生的曾凡君目前是上海联通最年轻的中层干部。此前他工作在徐家汇,得知公司要在临港设立分公司,曾凡君主动请缨,向领导表明决心。2021年3月21日,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分公司。来临港一年后,曾凡君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临港分公司从最初的7名员工如今已扩大到70多人,员工平均年龄为29岁。

物理空间已成定局,缺什么就补什么。事实上,临港发展进程中,为了“聚人气”,城市规划者、开发建设者、政策制定者绞尽脑汁。早期,临港定位从“卫星城”改变为“独立辅城”,与此配套,“聚人气”定为2014-2016年的头号工程,实施了一系列“聚人气”工程,希望改变人们的偏见,让人们“来到临港,爱上临港”。

新片区成立后,临港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无数人曾进行“掘金”式的探访。创业者想知道临港能否提供营商便利,求职者考虑的是临港能否安居乐业,还有无数关心上海、关心中国的人士想知道临港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城市新地标。

为了把人引进来、留下来,临港花了“真金白银”,拿出十足诚意。在上海地铁站、浦东机场的电子屏幕上能看见这样的标语:在临港落“沪”快人一步,安家快人一步,购房快人一步,就业快人一步。

目前,临港新片区拥有全梯度的人才优势政策布局。临港拥有居转户缩短年限并放宽市场评价标准政策,一般单位的人才居转户年限从7年缩短到5年,重点单位的人才从7年缩短到3年,同时,落户评价标准从全市面上的2倍社保缴费基数降为1倍,比全市面上实现时间、成本双减半。临港全域放宽应届生落户政策,实现上海高校应届硕士生和上海“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本科生直接落户。拥有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和重点专业目录制定权,两项政策叠加可让应届生直接落户打分加 6 分,进一步支持外省市重点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

随着上海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加速,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南汇新城被定为“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将围绕“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总体目标和“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发展要求,着力塑造“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城市风貌,建设高能级、智慧型、现代化的未来枢纽之城。

因此,“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成为临港人才导入、人气提升的关键。临港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总装所在地,正在打造大飞机产业园;这里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洋山深水港和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2022年临港汽车产业突破2400亿产值,并已集结200多家汽车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有5大主机厂——特斯拉、上汽智己、上汽飞凡、上汽荣威、陕汽德创;这里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中国电子、中微、新微、格科微等一系列行业龙头在此布局;临港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到2025年,将集聚AI人才2万人以上,汇集人工智能企业500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临港,上海电气、三一重工、外高桥造船厂、微小卫星等深耕发展,推动“大国重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已经建成,临港正在打造一系列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企业纷至沓来,人才近悦远来。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三年多来,累计引进、落户人才4.76万人,年均增速达到206%,已经成为全市人才集聚速度最快的区域。目前,临港从业人员突破30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大学和智联招聘联合评定为“最佳引才城市”。

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

“偏远”曾是不少人对临港的印象。但在城市管理者、开发投资者眼里,“临空港、临海港”恰恰是临港最独特的区位优势。从特斯拉工厂运出的新车,无论是去往市区、其他省市,还是运去上海南港销往海外,都可以“出门左转上高架”。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的研发、管理人才,在浦东机场降落后,只需再坐半小时车,就能抵达新片区主城区。

《临港新片区交通强国建设行动方案》更是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15分钟到达浦东枢纽、30分钟可达龙阳路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机场、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届时,临港新片区离市区也不再遥远。

有声音提出,往返市区太方便,反而会遇到强劲的虹吸效应,成为中心城区的附庸,背离“独立城市”的发展理念。新片区管委会领导则认为,破题关键不在于交通便利与否,关键还是要专注提升自身的吸引力。纵览世界顶尖功能中心,如纽约长岛、东京湾,它们往往也是最为宜居的社区,拥有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成熟充裕的生活配套。这样的城市,才能广泛地吸引人才,进而凝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片区的产业集群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但城市功能能不能满足他们、甚至在某些领域做得比中心城区还强,把这些人才都留下来,有许多努力的空间。”沿着这个思路,临港新片区确定了“社会事业发展适度超前”的方针,聚焦市民群众最关心、城市发展最需要的教育、住房、商业、卫生等板块,加大财力投入和优质资源引进力度。

住房购房方面,临港新片区对重点企业重点人才实施价格低廉、服务优质的人才公寓保障,有效降低人才阶段性住房成本,目前已筹措使用人才公寓 2400 余套。同时,定向放宽人才住房限购条件,非户籍人才住房限购条件:从缴纳社保或个税满 5 年放宽到 1 年,从家庭为单位放宽到单身,即可在临港新片区购置 1 套商品住房。同步实施人才优先选房购房制度,不拼积分、优先摇号,让人才购房触手可及。

此外,临港新片区将“人才筑巢工程”作为发力点,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兴金融等高端产业,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布局推出求职创业、安家落户、租房购房、技能提升等一揽子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和贴心服务举措。

记者采访了很多举家搬迁至临港的新市民,他们辞掉稳定的工作,卖掉原有的房子,背井离乡来到临港,很大程度是被“处处都是学区房”吸引。教育无疑是临港新片区最大的优势板块。临港新片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所和1个国际部延伸教学点,包括上师大、上中、明珠、建平、冰厂田、耀华、世外等优质教育资源。华东师范大学更是把从幼儿园到高中整套搬来,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

眼下,正值暑假。今年南汇新城镇爱心暑托班非常火爆,从4个班增设到10个班。临港新片区首次尝试在园区办暑托班,海洋创新园·海立方园开放50个名额,供不应求。

据统计,临港新片区挂牌以来,产城融合区(431范围)实有人口从2019年8月的44.12万人增长至2022年年末的59.12万人。从年龄结构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特点。新片区实有人口中,0-14岁人口占7.26%;15-59岁人口占73.4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9.29%。

年轻人成长迅速,在临港感受明显。三年前记者采访过的年轻干部,如今大多担任管委会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在南汇新城镇申港社区,各居民区的社区工作者35岁以下的占比80%,很多居委干部都是90后、00后。

91年的杨浩昊是遴选至管委会的年轻干部,目前负责南汇新城镇团委工作。谈及工作思路,他很明确,“临港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怎么让他们吃好、玩好、住好、工作好,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杨浩昊告诉记者,今年南汇新城镇各居民区与临港高校开展了“校社结对”工作,以项目化的形式让高校青年走进居民小区,协助居委从年轻人的视角提升社会治理的能级,打造年轻人服务年轻城样板。“了解年轻人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满足。不能按照固有的逻辑去判断,不能照搬市区老旧小区的经验来管理。新城的发展,得按照年轻人的思路来。”杨浩昊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认为,临港集聚人才,集聚未来人才,要给人才以未来。机会优势、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机会优势即好的工作平台和岗位,新片区就像一个“大工地”热火朝天地建设,各种要素向此集聚,留给年轻人的机会很多。制度创新方面,临港推出很多先行先试的举措,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放眼全市都是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未来,临港需要在“环境优势”上做更多文章。在大的架构基础上,盯住年轻一代和新兴群体的内在需求,硬件做优,软件做到人心深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高子平研究员建议,临港公共政策落实过程中要提高年轻人的参与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年轻人的归属感;要针对年轻人的需求(租住房、婚恋、幼托等),提供精准服务。此外,临港产业工人多,“白领”“蓝领”的生活诉求均需得到更好满足。

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临港新区片发展人口指标为常住人口80万。种一棵树,需要松土、刨坑、育苗、浇水、施肥、定期养护,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人们常说,培养年轻人,要给机会,有耐心、有信心。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年轻新城,亦当如此。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副部(处)长杨武告诉记者,得益于前沿产业和创新策源体系加速发展,临港“以业聚才”效应持续释放。揭牌以来,新片区一天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过去三年多,是“打地基”的建设阶段。今年开始,大量项目交付、投产,企业入驻后将带来更多员工,临港人口会大幅增长,人气也将愈来愈旺。

图说:临港人才公寓馨悦名邸

三年前,记者打车到馨悦名邸采访。进了小区黑灯瞎火,司机迟疑地问:“你确定到这儿?”当时,只有48号楼4-6层有人,作为人才公寓给全市遴选的首批15名挂职选调生居住。如今,小区已经入住1200多户,烟火气浓厚。居民来自临港医院、高校和企业,大多是通过人才引进落户临港后购房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小区门口到方竹路都会堵车。

文章收尾,记者坐在朵云书院·滴水湖店。上午10点不到,许多人已经排队等候。晚上8点,夜幕降临,仍有许多人驻足,不舍离开。从朵云书院向外看,滴水湖美景尽收眼底。阳光洒在湖面上熠熠生辉,如同一颗颗闪亮的宝石。万丈高楼平地起,枝繁叶茂引凤栖,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是年轻奋斗者的故事。俯瞰临港,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湖海奔流不息,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来源:《新民晚报》2023-8-2,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