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炼就新时代的特殊“王牌”

作者:王德俭发布者: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3-08-08浏览次数:10

探寻高质量发展丰富实践,记录新时代“千里江山图”,“听见”蓬勃中国,“看见”伟大奋斗。即日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系列报道《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中国式现代化调研行》,生动展现全国各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的努力和思考。

中国上海的东南角、位于长江口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热土。上海临港新片区在现代化征程上的探索,不仅对中国举足轻重,对世界也意义非凡。

上海临港新片区,地处长江口,滨海而立,它一出生便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

在有着开放传统的上海,刚揭牌成立不到4年的它算一名“新生”:新的高楼仍在拔地而起,新的企业和人正在汇聚。但它的发展已然“生气勃勃、如火如荼”。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介绍,成立近四年来,临港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1.3%,今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50%,两年平均也超过30%,显示出临港新片区蓬勃的发展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活力。

卡哥特科(中国)公司是首家落户于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的外资制造业企业,组装生产“卡尔玛”品牌的各类设备。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强见证了临港环境、产业、人文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使得公司实现快速发展。

“从公司刚刚设立到开始建设厂房,再到公司员工生活、居住、孩子上学等各个方面,临港管委会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使得公司发展得到进一步拓展。依托在中国区的供应链,公司业务量基本上每年有5~10%的增长。”看到临港新片区成立后的日新月异变化,张强对在这里的发展信心满满。

人才事关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认为,将人吸引到“距离上海人民广场70公里”的地方来,是牵牢临港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

“临港新片区在建设过程中,其实很多方面就是围绕着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发展来进行突破的。比如国内人才在户籍、居住证等很多方面都做了突破;海外人才方面,除了出入境电子签证以外,在这里可以自由地从业,通过制度的突破让更多的人才能够汇聚到这里来,为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汪怿表示。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也被称为“临港速度”。深入临港,便能感知“特斯拉速度”不是特例。作为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在华子公司,曼隆蒂升电梯公司2015年迁址临港新片区,打造全新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崔服正也验证了一回“临港速度”。

“我们当时搬迁过来,从办理行政审批手续到拿到营业执照,不到两周时间,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非标电梯出口从下订单到交付是三周时间,24小时就能够完成通关,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效率,受到海外客户的好评,销量每年以50%的增速在上升。”崔服正告诉记者。

对于临港新片区的“拓荒者”而言,不仅见证历史,更是书写历史。如与国际接轨时,走出去、请进来上能够走到哪一步,又要权衡哪些风险,他们扮演的正是为国家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不断探路和试错的角色。

斐济共和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上海驻沪领事团团长陈玉茹表示,临港采取了大胆的措施创建了一个鼓励创新和投资的生态系统,吸引了寻求在中国建立业务的国际公司,孕育出了一种合作与伙伴关系的文化,为不同领域的全球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先进的技术、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富有远见的领导力相互交织,证明了中国开放政策的成功。

其中,持续推出的立法动作,更让世界看到了可持续的稳定预期。“近年来,临港新片区通过一系列改革,拥有了一些重要制度设计变通权。从2021年开始,到2022年年底,上海市人大初步出台了15部浦东新区法规,围绕着高端制造业、产业升级、环境优化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这些法规小切口,短平快,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立长远的功能。”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辉表示。

陈金山介绍,经过近4年的发展,临港已初步构建起“五自由一便利”的开放型制度体系,即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数据的便捷连通,形成了87个突破性的案例,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

一系列差异化探索、制度型开放体系的初步形成,也带动了临港新片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能级全面提升。德国伦茨东亚总裁谢卫东告诉记者,除了巨大的政策优惠和市场机遇外,他们还看到了临港以及中国整个产业在不断迭代升级,他希望与中国制造业同频共赢,做“最中国”的德国公司:

“我们这几年开展的不光是中国生产、中国组装,而且供应商也在中国,我们不再依赖德国和欧洲的一些供应商。去年刚启动的local innovation,就是中国研发,不完全套用德国产品,在中国我们要做适合中国市场、中国客户的产品。”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产业经济学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李伟表示,临港的产业生态、产业体系在构建的基础之上正不断完善,并始终保持着对前沿以及市场变化的灵敏嗅觉。“临港的一个最重要优势就是以开放和创新相结合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形成的实体经济发展,是以我们自身的科技创新来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来构建以我为主的这样一个产业链体系,临港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积极探索。”李伟说。

塔吊林立、热火朝天是临港新片区的日常,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让这里充满想象。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临港要成为经济增长极、开放试验田、改革样板间,这些愿景,注定了关于临港的一切努力,都必须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始终置身全球、立于潮头,敢于触碰最前沿的潮流趋势,敢于开展最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敢于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这种探索未来的勇气,奋力向前的身姿,充满了独特魅力。

(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王德俭 梁振华 张雪 长三角之声 上海新闻广播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