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改革进入深水区,主要靠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初期,更多的是靠人口红利。改革进入深水区,主要靠制度红利。制度红利怎么产生呢?就要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7月23日,在“中外媒体学术沙龙·机遇中国系列”第二期活动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发表了上述观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吸引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总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理念和中国声音。
张兆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进一步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将会进行到底。“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决定》提出到2029年这些改革任务全部要完成,制度红利会进一步释放出来。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动力。”他表示,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但也面临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伟研究员表示,随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新动能已进入从培育发展到强化提升的转型阶段。这样一个转型阶段,会面临一系列需要突破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经济新动能强化提升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国经济新动能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优势产业的提升发展,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传统产业的新兴化发展,四是未来产业的快速培育。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汪怿研究员认为,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体现为“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靠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结合。为此,需要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共同发力,以提质扩容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