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森林”全要素混合契合“产业人才”新需求

作者:杜晨薇 汪怿发布者: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08-19浏览次数:29

临港新片区近年来围绕“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的城市品牌形象,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年轻人才选择临港、扎根临港。

截至2024年6月,临港新片区累计人才引进落户94018人,年均增长率达97.23%。2024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人才引进落户23748人,同比增长41.91%,相当于国内一些乡镇的人口总量。

如何保持人口增长态势,加强人才招引力度,把临港真正变成一座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

抓住“人无我有”优势

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展开“抢人大战”,临港新片区在人才吸引上有没有“人无我有”的优势?

汪怿:临港新片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还是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谁改革在先,谁得利在先。当前,临港全力担负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任,为国家试制度、补短板、探新路,奋力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只有进一步在人才服务、营商服务以及境外人员的执业资格上改革突破,才能抢占导入人才的先机。

记者:临港新片区如何全面利用好自身优势,实现人口稳步增长?

汪怿:在创新方面,临港目前已是上海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之一,立足国际前沿、落实国家战略、支撑全市行动。下一步,应更进一步汇聚高端科技资源,支撑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产业方面,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临港新片区将在落地2700亿产业项目的基础上,持续引进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涵盖贸易、金融、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产业,构建未来智能产业集群、未来能源产业集群、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和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开放方面,临港新片区本身就有链接全球、融通世界的区位优势,有着“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有着八大前沿产业为代表的世界级先进前沿产业集群。作为国家授权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应继续发挥好为国家改革发展探新路、开放发展试制度的特殊功能。

全要素混合的“产城森林”,才能契合“新一代产业人才”的新需求。未来,临港有必要继续完善商业、餐饮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就业人口多元需求,实现园区内住宅、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创造宜居宜业的最优人才生态。

“户口”不再是主要矛盾

记者:根据规划,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常住人口总量要达到250万左右。如何有效加快人口增速?

汪怿:可以看到,近年来外部约束因素正制约着人口增长目标,但这只是阶段性的,也说明既有的人才导入路径是不够的,一定要找到一些具有高能量的、高人才集聚度的未来产业、未来空间进行布局。

比如在引进创新人才上,首先要做强产业基础,只有千亿级规模以上的产业企业,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平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此外,产业一线工人也是提高企业与地方黏性,强化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也应重点关注、强化政策引导。

在引进上海乃至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方面,目前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发力。临港新片区有自己的大学城,能不能让本地的学生资源在本地就业,进而带动更广泛区域的大学毕业生来临港择业,这是短时间内扩大人才优势的一个方法。

但也应看到,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户口”问题了,更多年轻人关注的是能不能尽快嵌入到地方的发展机会之中,有更多成长、成才、成功的可能性;关注的是当地有没有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学有所用;关注的是当地是否具有宜居、活力、幸福的生活环境,能不能以更低的生活成本投入,以有获得感的公共服务,撬动更大的收益。临港更应该深入研究当下和未来的就业主体——“00”后甚至未来的“10”后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需求、成长需求、发展需求,在城市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建设中,实现供需的强对接。

定向导入迫切需要人才

记者:从产业培育角度出发,什么样的人才最符合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怎样才能定向导入产业需要的人才?

汪怿:目前来看,临港迫切需要战略人才、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产业一线工人、社会发展重大领域人才。

战略人才方面,应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依托国家实验室、世界一流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引进培养一批世界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峰人才。

创新人才方面,应加大国内领军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支持专项,着力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产业人才方面,要锚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重点吸引集聚、培养造就人才,抢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赛道。

高技能人才和优秀产业一线工人方面,要完善产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深化产业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持续开展“临港工匠”评选,重点关注基层一线操作岗位职工群体,不应受年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条件限制。

社会发展重大领域人才方面,“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好医师、好院长、好医院”临港都需要。此外,文化名家大师、城市治理精英等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引聚工程也要进一步做强做大。

本文刊于2024年8月19日解放日报05版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