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匠心杯”装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上,选手在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决赛中准备执行飞行任务。 新华社 发
以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点,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点、园区里的零工驿站、楼宇里的示范窗口,让劳动者就近、就地获取便捷、高效的服务
■汪怿
就业是基本的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结合的就业。新形势下,可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共同发力,以提质扩容为引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握需求
发展是就业的基础。没有发展、缺少需求,就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积极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发展的基础、就业的需求源于创新、变革,新的技术将带来新的就业岗位。研究表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数据分析师等岗位需求呈现30%—35%的爆发式增长;到2030年,全球绿色转型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
新形势下,要把握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趋势,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创造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大、引领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把握零工经济发展趋势,加大政策支持和规范力度,发挥就业“蓄水池”“缓冲带”作用,增强就业市场韧性。
但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会有一些传统岗位、传统产业退出历史舞台。要推动传统产业有序转型,以新技术赋能老产业、以新应用再造新机会,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
强化供给
当前,就业形势呈现出由总量矛盾为主向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方向转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学的用不上”与“用的没学过”、“有需求的地方招工难”与“没需求的地方就业难”并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加快构建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格局,着力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供给基础。
一是聚焦能力素质,培育引领变革、适应未来的劳动者。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是注重总量规模,满足各类用人主体需求。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技能人才和产业一线工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三是着眼结构优化,推动人力资源合理分布。建立全国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性别歧视,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市场配置效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智慧化程度,不断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用人主体和求职者多样化需求。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以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点,建设家门口的就业站、园区里的零工驿站、楼宇里的示范窗口,让劳动者就近、就地获取便捷、高效的服务。
同时,聚焦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集中就业攻坚和常态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构建人社、工会、法院、检察、司法等机构多向赋能、同向发力的一体化维权模式,为人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机会保驾护航。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刊于2024年10月11日解放日报07版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