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举办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纪念中国人才学建立4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人才学年会

作者:陈书洁等发布者: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10-25浏览次数:11

10月19日,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纪念中国人才学建立4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七届人才学年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纪念中国人才学建立45周年,全国人才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系统回顾人才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与脉络,聚焦当前人才学的重要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前瞻性、创新性的思考,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此次年会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由首经贸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人才学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余兴安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钟祖荣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文举在致辞中,对本届人才学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将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人才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与行动指引。首经贸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智库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首经贸人才学学科主动融入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大局,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贡献了“经贸力量”。他表示,首经贸将继续搭建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大力促进政、产、学、研在人才学领域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为我国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余兴安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人才工作者表示欢迎,向主办方首经贸表示感谢。他提到,人才学创立45年以来,服务党和国家建设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科体系逐步健全发展,人才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他强调,人才研究工作者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学学术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会主论坛设有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副会长王通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副会长叶忠海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吴江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副会长杨河清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锐研究员先后发表观点、共话人才学科发展问题。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马抗美教授主持研讨会环节。

王通讯以《过往与未来:纪念人才学45周年》为题,全面回顾了我国人才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人才学学术体系,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学理论著述,配合了国家人才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指出未来人才学研究应围绕一体化创新、生态化创新、数据化创新、集群化创新和人本化创新这五个新方向深入研究。

叶忠海以《人才学45年:成就、体会和未来构想》为题,总结当前人才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已取得的一系列开创性成就,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和创新思想定力、远见卓识人才学学术共同体的领导核心是人才学研究成功的意志力之源泉和可靠保证,提出人才学学科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人才学学科体系,巩国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成为世界人才研究高地的发展目标。

吴江以《尊重人才发展规律是建成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为题,指出我国人才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正确决策的助力和广大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等背景下应运而生,揭示了人才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未来人才学发展应加强跨学科融合,更多地关注创新高地建设及人才比较优势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杨河清以《劳动人事科学支持的人才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为题,系统回顾了我国大学劳动人事学科主要专业的发展演进轨迹,介绍了当前劳动人事人才学科群图谱,分析了人才学博士、硕士点建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总结了劳动经济学院的人才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并围绕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成效、科学研究成果,以及与重要单位的联合共建等方面,为人才学学科建设提供建议。

孙锐以《以人才学研究推动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为题,对自己多年来在人才学学科领域的学习生涯和科研工作成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结合多段主持人才学课题、起草人才工作讲话的工作经历,认为人才学学科的建立、发展为人才强国战略启动实施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强调未来人才学研究应针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等争议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主题主旨报告嘉宾包括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副局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外国专家服务与科技人才处处长张振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徐芳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主任何勤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李志刚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导向,发挥企业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主导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力量,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张振华以《发挥人才优势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作主旨演讲。她指出,北京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未来,将持续加强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统筹区域协调创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营造北京创新创业生态氛围。

徐芳以《新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为主题作主旨演讲。她深度解析了新质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新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并指出,新质人才既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本源动能,又是数智时代社会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未来应促进新质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

王振以《长三角人才共同体建设的框架与突破口》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想要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人才雁阵,需努力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长三角雁阵,在人才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坚持消除行政壁垒、促进人才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长三角人才发展共同体。

下午的大会报告发言嘉宾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吴殿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衣新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吴华安教授,军事科学院某研究中心室主任姚琛臣副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系主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陈书洁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汪怿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发言环节。

吴殿廷以《高级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以中国两院院士为例》为主题作大会报告。他指出,我国院士籍贯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特征,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共同塑造了院士成才比率,据此归纳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体育竞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干部等人才的成长规律。

衣新发以《中国古代杰出人才的历史测量学研究》为主题作大会报告。他以创造力的4C理论为切入点,引入创造力历史测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唐宋杰出文学家的实证研究,他指出成长逆境、移民迁徙和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杰出人才的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下的显著差异。

吴瑞君以《教育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主题作大会报告。她指出,教育通过提升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和国际影响力支撑我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出实施“3×2”的实践方略,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试点打造高校人才特区,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路径。

吴华安以《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龄人才指数构建及测度研究》为主题作大会报告。他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性,系统回顾了老龄人才的概念与老龄人才指数相关研究,通过整合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出老龄人才指数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汪怿主持大会报告发言环节

姚琛臣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成长范式研究》为主题作大会报告。他从国籍、家庭背景、教育工作背景、学术谱系网络、年龄、学科专业领域、跨国迁移和内在特征八个方面分析诺奖得主成长影响因素,提炼总结其共性成长范式,为制定更有效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提供借鉴。

陈书洁以《知识导向下科技人才创新效能与制度环境研究》为主题作大会报告。她指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效能提升基于知识转移的开放创新体系,其中制度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关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协同,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经验。

本届会议的期刊编辑对话环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系副主任杨之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教师西楠共同主持。《中国人口科学》责任编辑李玉柱,《经济与管理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姜莱,《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方志,《技术经济》责任编辑白羽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张世贵,《中国人事科学》编辑范为,《中国科技人才》编辑周璇,围绕人才学科主题介绍各自期刊的宗旨、栏目设置及投稿建议等,并交流了开设人才学专栏、笔谈、专刊的可行性与经验。

此次学术年会设立八个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共50余篇论文进行了报告。

分论坛一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人才研究”,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周琪教授担任主持人,河海大学社科处处长黄永春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二的主题是“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担任主持人,南京理工大学周小虎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三的主题是“战略军事数字人才研究”,中国石油大学人才研究中心主任司江伟教授担任主持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吴东莞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四的主题是“科技人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王桢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室主任任文硕研究员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五的主题是“企业人才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魏华颖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中心研究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马骁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六的主题是“其他各类专门人才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徐斌教授担任主持人,河北省人才研究所所长王建强研究员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七的主题是“区域创新与区域人才研究”,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罗逾兰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贺新闻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八的主题是“人才学学科发展与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黄健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袁芳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在闭幕式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健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苗仁涛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钟祖荣教授先后进行发言。闭幕式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原院长、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会长冯喜良教授主持。  

黄健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纪念中国人才学建立45周年、探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凡意义,未来应继续利用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的平台,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扶持特色团队,稳定研究队伍,让中国人才学走向世界。

苗仁涛在总结发言中,对莅临学术年会的领导、专家和来宾表示敬意与谢意,指出中国人才学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才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应肩负起历史使命,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科,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钟祖荣在总结发言中,对主办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全体参会人员表示感谢,从“主题新、指导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前后连、讲传承”“规模大、范围广”“水平高、研究深”和“材料多、准备精”六个方面对本次学术年会进行总结,强调人才学领域内外的专家学者需加强联合互动,为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人才学年会是首经贸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人才学系)发起并组织的学术活动,旨在凝聚各界精英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促进人才学研究的规范化、学术化、科学化,推动人才学在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适逢中国人才学建立45周年,本届年会得以与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全国40余所相关高校院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280多名研究者和实践者出席本届会议。

首经贸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人才学系),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建,拥有全国首个人才学类别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至今,人才学系已累计培养人才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五十余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若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教研实力与实践影响力。

作者:陈书洁(撰稿)、新闻中心曹海鹏(摄影)

来源:首都经贸大学2024-10-24 14:51